化工与制药学院是学校的二级学院,在产学研合作以及联合办学等方面特色鲜明。学院学科体系完整,优势明显,是化工、医药领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现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5个本科专业,应用化工技术1个专科专业,并与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湖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联合开展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现有教师69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0人,具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有45人。硕士生导师15人,享受国务院及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
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被评为湖北省“十二五”重点特色学科,“绿色化工与制药工程”学科群被遴选为“十三五”、“十四五”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进行建设;“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专业是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并入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也是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并被学校作为试点率先进行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及“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综合改革示范项目被学校批准立项建设,学院是学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示范区,逐步建成了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为品牌、制药工程为特色、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复合材料与工程为支撑的专业布局。
学院建有三个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分别是药物合成与优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靶向抗肿瘤药物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荆门医药工业技术研究院。有“抗肿瘤药物的新品开发及合成新工艺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创新群体和“化学药物的新品开发及合成新工艺研究”、“手性技术和手性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等五个省级科研团队。完成省、市级科研课题30多项,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16项,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及“荆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发明专利26项,重要成果转化10项。其中,“5000吨/年布洛芬工艺创新及循环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已被湖北天茂集团使用;“米糠蛋白饮料的中试生产项目”获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证书,由金龙泉集团进行的该项目成果转化项目“10万吨/年米糠蛋白饮品一期工程(3万吨/年)”列为国家重点产业振兴中央预算投资项目,投产的“谷之初”饮料受到市场欢迎;“流化床催化氧化危险废物处理技术”成果作价500万元入股企业投资,“盐酸哌泊索仑原料药产业化项目”已在武汉葛店人福药业实施转化,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在研国家、省部和地市级科研项目有30余项。教师发表科研论文300多篇,其中有多篇论文发表在中文权威期刊上,部分论文被SCI、EI、CA收录。
学院拥有使用面积70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大楼和6000平方米的科研实验大楼。建有基础化学、化工基础、化工专业、化工实训、化工仿真、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过程控制及复合材料等各类分实验室和实训车间30多个。拥有400MHz核磁共振仪、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元素分析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教学及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学院通过产学研及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模式大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已与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荆门分公司、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协议,湖北省教育厅“荆楚理工学院•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工程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已经建成,校企合作共建“荆楚理工学院·三宁化工学院”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坚持“立足荆门,面向湖北,辐射全国,主要面向地方支柱行业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一定位,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培养出了“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刘芳艳等优秀学生。学生政治素质高,知识面宽,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学科竞赛获得优异成绩,在全国第九届“三井杯”化工设计大赛中技压群雄,荣获全国一等奖。
学院的“芳才志愿服务队”受到了团中央表彰,“化工学社”、“绿荫”足球协会、轮滑协会等社团深受学生欢迎。近年来,学生考研录取率一直名列学校前茅,部分学生被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名校录取。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8%以上,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